摘要:游大美龙岩,品非遗美食(新罗篇)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除了不断被探索的人文历史,龙岩的非遗美食也很值得被喜爱。在这里,我们一起来品品新罗非遗美食。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 龙岩沉缸酒已有200多年的酿造历史,是一种特甜黄酒。该酒1963年以来,...
游大美龙岩,品非遗美食(新罗篇)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除了不断被探索的人文历史,龙岩的非遗美食也很值得被喜爱。在这里,我们一起来品品新罗非遗美食。
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
龙岩沉缸酒已有200多年的酿造历史,是一种特甜黄酒。该酒1963年以来,至今已十次荣获国家名酒金奖称号。龙岩沉缸酒的酿法集我国黄酒酿造的各项传统精湛技术于一体,具有不加糖而甜、不着色而呈透明褐色、不调香而有浓郁醇香三大特点。
龙岩咸酥花生传统加工技艺
咸酥花生是龙岩的传统产品,加工方法独特,分湿焙和干焙二种,以酥、脆、香而闻名。其皮薄易剥、粒大肉满、香味扑鼻,吃起来脆香可口,味美绝伦,既可佐酒,也可配茶,食用方便,百食不厌,老幼皆宜。
手工米粉制作技艺
云潭米粉(俗称云潭粉干)是新罗区苏坂镇所辖云潭村的特产。据考究是宋末元初由最早来云潭开基创业的温家人所创,“云潭粉干”的独特韵味主要是得益于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水质,加上制作工艺全靠手工,工序繁杂、耗时耗工。
用精选的优质籼米和严谨的工艺制作出来的云潭米粉色泽晶莹、香甜滑韧、清嫩爽口,而且煮而不糊,原味不减,是货真价实的“绿色食品”。
龙岩斜背茶制作技艺
龙岩斜背茶传统制作技艺远溯于明末清初,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斜背茶为高山茶类,属炒青绿茶,要经过凉青、杀青、揉捻、初炒、摊凉、复炒、过筛摊凉、再复炒、再过筛摊凉足九道工序,全程历时4小时左右。
由于低温慢炒和多次摊凉,促进了茶叶内含的物质非酶性氧化,使斜背茶外形条索紧实,色泽灰绿带黄;汤色黄绿;滋味浓厚,犹如新鲜橄榄的回味;香气高长稍带艾香;叶底嫩绿黄亮。具有其独一无二的品质特征:三著黄绿、橄榄味、艾草香。
风鸭制作技艺
万安风鸭制作技艺是利用当地海拔千米以上高寒地带的霜风、阳光、纯净的空气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,选用以稻谷为主饲料的地方良种番鸭为原料,经山泉水浸透后,采用地方传统工艺和科学配方,适时精制加工而成。万安镇村民加工风鸭已有三百年历史。万安风鸭,鸭肥肉香,是一道龙岩人喜爱的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。
龙岩鱼丸汤制作技艺
鱼丸汤已有百年的历史,它的主要材料以鱼肉为主制作而成。新鲜的鱼丸汤可以补虚、养身、补血,营养成份很高,鱼丸吃起来富有弹性,肉嫩味鲜,以其鲜甜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价值,成为当时百姓家中的一道家常菜,广受大家的喜欢,慢慢的演变成了龙岩办酒席都需要这道菜品。
龙岩酥肉制作技艺
酥肉——龙岩话谐音是“思吗”,酥肉用上等的猪肥肉裹上面粉,炸到外酥里嫩(外壳酥脆,里面猪肉化成猪油),裹上白糖粉,放进嘴里轻轻一咬,再一嚼,满口的猪油配上酥脆的外壳加上裹得满满的白糖粉,酥松脆嫩、满口清香、回味无穷。酥肉制作工艺简单,口感香酥、嫩滑、爽口、肥而不腻,是一道龙岩传统名菜,是龙岩宴席上的必备菜肴。
龙岩烊鱼制作技艺
烊鱼的历史,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年间,已有400多年的历史,最早系宫廷菜系。烊鱼的制作,是按一定比例将瘦肉、虾皮、葱白等切碎,加食盐味精等佐料,经拌、炸、蒸等烹调工艺制作而成,酥松脆嫩、清香爽口,回味无穷。
龙岩什锦制作技艺
什锦的历史,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年间,已有400多年历史,最早系宫廷菜系,是新罗区传统风味佳肴,也是龙岩宴席上的必备菜肴,在龙岩有“不出什锦,不成宴席”之说。什锦是将鸭蛋打散,摊成鸭蛋饼。内包由冬瓜条、花生、白糖饼、肥肉、金橘等做成的馅,滚成一长条,再下锅蒸熟,切块装盘。皮脆馅香,咬一口满嘴流香,体现了龙岩本地的本土特色,对于研究龙岩地域的美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。
红坊麻老制作技艺
麻老(初称为麻茶)是新罗区红坊当地传统糕点之一,麻老制作工艺可远溯于宋元时期,迄今有六七百年历史,其主要原料是新罗区本地产花生、糯米、香葱等,遵循传统工艺精制而成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营养成份,具有酥、香、脆的独特风味。新罗人把麻老视为“七夕节”又称“女儿节”的乞巧之物,它象征忠贞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,所以“七夕”这天母亲要把象征甜蜜爱情的“麻老“送给新婚的女儿女婿,并准备足够的分量与男方亲友分享,寄托祝福和期盼,因此,龙岩本地也有“父母吃生日,女儿吃七夕”的俗语。
大肠苦斋汤
大肠苦斋汤是非常地道的龙岩传统名菜,已有100多年的历史。“苦斋”,属于败酱草的一种,因大肠有润肠补虚的效果,搭配苦斋菜不会太伤脾胃,两者结合,保证食物鲜美的同时,更具有清凉降火,排解内毒的功效。龙岩又称为闽西,因水质属石灰岩,性“热”,龙岩大肠苦斋汤非常适合龙岩当地气候条件食用,因为风味独特,具有清凉降火、消炎解毒的功效,被称为“民间第一汤”,在归国华侨中也颇有影响力和美誉度。 (来源:文旅龙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