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选自〔魏晋〕郑道昭《郑文公碑》郑姓源自姬姓,系周厉王少子宣王同父异母少弟姬友之后。周宣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806年),宣王封姬友为京畿郑国(今陕西华县)之侯。周幽王时,姬友任司徒,见王室多故,遂将部族家属、财产连同商人迁至郐、虢两国之间,作为...
选自〔魏晋〕郑道昭《郑文公碑》
郑姓源自姬姓,系周厉王少子宣王同父异母少弟姬友之后。
周宣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806年),宣王封姬友为京畿郑国(今陕西华县)之侯。周幽王时,姬友任司徒,见王室多故,遂将部族家属、财产连同商人迁至郐、虢两国之间,作为建立“新郑”之基础。后姬友死于犬戎之乱,谥号“桓”,史称郑桓公。
其子武公继承父志,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,史称东周。因护送有功,受赏赐郐、虢间之地,建立“新郑”。
新郑建国431年后,于周烈王元年为韩国所灭。后裔播迁陈(今河南淮阳)、宋(今河南商丘)两国,王族子民为纪念故国,以郑为姓,并尊郑桓公为得姓始祖。
西晋永嘉二年后,中原战乱频仍,郑姓后裔陆续迁至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
唐宣宗大中九年,郑玉付自南桥岭迁宁都西关,为宁都郑姓始祖。五代后汉时,郑玉付后裔郑义郎因经商移居湖北安陆,成为该地郑姓始祖。
唐代,河南郑氏主要有两次入闽。一为唐高宗总章二年,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入闽,有郑氏将校随同前往;二为唐僖宗光启元年,河南固始人王潮、王审知入闽,众多河南郑氏随其前往,子孙衍播闽粤。
南宋年间,丞相浙江宁波人郑清之之子孙避战火至福建永定开基,后裔遍及闽、赣、湘、粤、台、川诸省,乃至海外各国,当今号称有百万之众。
经二千余年繁衍迁徙,郑姓分布全国各地及泰国、菲律宾、印尼、马来西亚、美国、加拿大诸国。
郑姓郡望为荥阳。